植物在生长过程中,既要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,合成有机物,又要像动物一样,进行呼吸作用,放出二氧化碳,消耗有机物。一般来说,植物在不断长大、在长高,所以总的来说,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,一定多于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。

就一昼夜24小时而言,白天有太阳,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多,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;夜晚太阳下山,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少,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。
如图,这是植物一昼夜光合作用、呼吸作用,吸收、放出二氧化碳变化坐标图。横轴代表时间,纵轴代表二氧化碳的量,正为吸收,负为放出。

(1)图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 AE 段,因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使二氧化碳还没释放出来有一部分就被吸收了,导致释放量越来越少,最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,在图中表现出吸收二氧化碳;进行呼吸作用的时段是 OF 段,植物在白天、夜间每时每刻都在呼吸,白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了,导致呼吸作用不明显,只有在夜间才表现出明显的呼吸作用。
(2)光合作用最强的时间是 C 点,因为此时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,表明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强;在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段是 BD 段,因为 BD 段二氧化碳呈吸收量,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,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,有机物得到积累。

(3)在 B 点和 D 点,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等于零,是因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,二者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。
(4)在 B到C段,二氧化碳吸收量处于上升的趋势,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强、气孔开放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增多,二氧化碳吸收量处于上升的趋势。在 C 到E 段,二氧化碳吸收量处于下降趋势,原因是中午光照逐渐减弱、光合作用强度下降,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,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处于下降趋势。
在自然条件下,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曲线并非是金字塔式的,而应该是向上凸起的圆弧形,如果是阴天,这条曲线更平坦,如果是烈日的夏天,中间又可能是凹陷形的,因为烈日太强,气孔会关闭,光合作用下降,而且温度高,呼吸作用更强,需要更多的氧气。